返回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百二十一)一封家书[1/2页]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www.3344xsla.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可这变法内容的第一条,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的“维新派”们烧的“头一把火”,是要整个“烧掉”八GU科举取士的千年旧制,兴办新式学堂来代替。

    中国人独创的科举制度已经在中国实行了整整近一千二百多年,现在冷不丁一下子“取缔”,造成的震动可想而知。

    科举制度发明于隋唐,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制度其实对西方也有较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的欧洲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都很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后世的“高考”里,其实仍有科举的影子在里面。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华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但中国从明代开始以后,科举的考试内容逐渐陷入了僵化,因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加上八GU文的盛行,使考生的眼界、创造能力、思考能力都被大大地限制了。大部分人以通过科举考试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科举制度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代,这种情况更是变本加厉。从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科学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大多数都失意于科场这种怪现象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Y。而且到了清代,因为又有特殊的“防汉”思想在作怪。清廷为了奴化愚弄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地内容,把整个中国地思想意识阶层带进了Si胡同。

    康有为们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想借此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加以变革,其出发点是完全正确地,但在采取的方法上,他们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皇帝一声令下,全部予以废除!

    且不说一项国家政策从出台到消亡能不能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说废就废了,科举制度关系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传统士子的未来和出路。在没有周密详细的安排和善后的情况下,就这么Ga0“一刀切”。能成功才怪。

(二百二十一)一封家书[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