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兴汉室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四章 虑敌不周[1/2页]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https://www.3344xsla.cc/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孙子兵法·军争篇】

    在外人眼中,并州刺史、领平北将军、督幽冀军事的襄贲侯刘虞是深荷皇帝信重,以宗室贤者、海内知名的身份统领一方兵马,又得以专任荐举冀州士人,威权甚重,其子刘和又是九卿之一,父子风光无两。

    可在刘虞本人看来,人前是光芒坦途,脚下却是万丈深渊。尤其是在公孙瓒战死以后,刘虞更觉得身边危机重重,生怕哪天会步其后尘。为了宽解心怀,赵该在身边几次劝说道:“公孙瓒之败亡,皆在其人应战不力。料想易京重围坚固,粮草百万,一旦据守,岂是朝夕能破?明公稳慎起见,不敢轻赴大军,深入腹地,是兵家稳进一道。天下人但有腹诽,又何足指摘?明公切莫因此多虑了。”

    刘虞无不忧心的说道:“我怕就怕国家会怎么待我。”

    赵该奇怪道:“天子素来亲信刘公父子,公孙瓒又未来得及向朝廷反正、朝廷发兵之时也未曾如曹操那般授予职权,可见在天子心中,此次大战是没有将公孙瓒考虑入内的。如今公孙瓒之死,主因在彼,刘公最多只是谨慎过度,国家若因此而怪罪,可就说不过去了。”(m.a

    留守蓟县的幽州牧袁熙与将军阎柔麾下只有两万余人,他们原本招附的鲜卑、乌桓等族胡兵早在得闻刘虞归来的消息后便退兵而走,或是在地方跟风倒戈。

    阎柔并不算是袁绍部将,他自小便在塞外长大,给乌丸、鲜卑做牧马奴,后来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得到胡人亲近,不仅摆脱了奴隶身份,而且借着与胡族的关系充当汉胡之间联系的桥梁,实则也是半个胡人的身份。

    深受胡人风气影响的阎柔对袁氏没有忠诚可言,在得知袁绍败局已定,自己在胡人中间的优势又比不上刘虞,识时务的他首先便选择了向刘虞投降,并答应为他反攻袁熙。

    可刘虞却拒绝了,他自认为是堂堂正正之师,兵马众多,根本不需要阎柔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更何况,阎柔本就是刘虞听从了赵该的建议,必须要斩首示众的人。

    阎柔尝试几次无果后,又不愿意继续留在蓟县陪着袁熙死守,便想走居庸北还塞外,等风头过去了再率亲信他的一些乌桓部落投降就是。可是这回那些与他关系好的鲜卑、乌桓贵族们在接到他的书信后却没有放他一条生路,而是堵死了上谷、代郡方向,导致阎柔逃也逃不得,降也降不了。

    袁熙虽然才智不算出众,但在袁绍诸子中却是心胸最宽广的,他既已得知阎柔近日里的小动作,却没做任何反制的举措,而是在知道阎柔当下的窘境后,主动来劝说他跟自己一同应敌:“将军威名震于燕赵,今一旦退走,则扫地且尽!为今之计,当是有进无退,背水一战方可!”

    阎柔心里想着,若不是因为自己参与打败了公孙瓒,尚且不清楚公孙度的立场,他早就借道辽东去了。此时果真被逼得走投无路,也确实只能像袁熙所言,拼死一战了。

    于是袁熙留下别驾韩珩留守后方,点起麾下全部兵马,带领张南、焦触二将与阎柔南下迎战。

    刘虞自信满满,由于他对幽州子民心念旧情,故在开战前还告诫全军将士“不得残害燕地百姓、焚毁屋宇,但力杀袁氏兵马而已。”

    由于种种约束,导致他坐拥数万兵马,却一时没能攻下涿县。而且当刘虞看到袁熙将全部兵马集结在此的时候,一心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决心全面攻城,从而放弃了郝昭等人提出的留一部兵马牵制,分兵收复幽州其他郡县的计划。

    刘虞立志全歼敌众,真刀实枪的打一场硬仗,免得外间有人说他身为一方主将,却从没有像曹操、徐晃那样打过一场仗。于是他派遣张燕、吕翔、郝昭等兵马将涿县团团围住。这样虽然阻断了城中与外界的联系,但也违背了兵法上‘围三缺一’的原则。

    阎柔等人眼见陷入绝境,唯有拼死一战才可绝处逢生。于是通过几天的观察,阎柔敏锐的发现城外就数张燕所率的并州屯田兵战力最为低下,便与袁熙商议集中兵力攻打张燕。

第五百七十四章 虑敌不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